◆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能源資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維護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
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關于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的決策部署,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維護經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安全保障。
【深刻理解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這些重要論述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充分彰顯了對國家安全基本規律的戰略把握,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經濟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推動下,我國糧食等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有保障的,但個別品種依賴進口的局面短期難以扭轉,糧食安全基礎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
從中長期看,一方面,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人均耕地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糧食生產受水土資源的約束越來越緊,在較高基數上實現持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糧食等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糧食供求總體上仍將是緊平衡狀態。
當前,隨著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國際糧價大幅波動,要在一個更加動蕩的世界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必須穩住農業基本盤,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才能更好應對國際風云變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糧食安全基礎。
能源資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能源安全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生產國和消費國,隨著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持續深入推進,煤電油氣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
近年來,全球能源體系發生深刻變革,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烏克蘭危機加速全球能源格局調整,能源地緣博弈等風險不斷加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需求仍將剛性增長,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對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需求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能源資源安全穩定供應仍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更好統籌能源資源發展和安全、開發和保護、當前和長遠、發展與減排,系統提升能源資源安全和保障水平,才能更好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能源資源持續、可靠和有效供給。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作為一個大國,我們必須在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命脈的重點產業領域形成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總量達31.4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不斷鞏固,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產業轉換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
同時,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仍然存在不少風險挑戰。實踐充分證明,只有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產業綜合競爭力,在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命脈的重點產業領域形成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才能筑牢經濟安全基礎,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新時代十年我國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得到全面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內外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展目標、發展要求的深刻變化,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國家經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維護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成效顯著。
糧食安全持續鞏固。糧食產量穩步提升。我國糧食生產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產量達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加強。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持續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農田灌溉設施不斷完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54%。開展核心種源技術攻關,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超過95%,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糧食生產機械化和服務社會化水平不斷提升,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95萬多個,帶動小農戶超7800萬戶。糧食宏觀調控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保障農民種糧收益,近兩年中央財政向實際種糧農民累計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600億元。儲備管理和應急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應急加工企業、應急供應網點和配送中心布局更加優化,有效應對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
能源資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能源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釋放先進產能,煤炭產能結構和布局持續優化,2021年平均煤礦的單井規模比2012年提高1倍以上,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比超80%。電力生產能力快速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國發電總裝機達23.8億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倍,年均增速8.4%。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和在建核電等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持續加大,2021年全國原油產量1.99億噸,十年間持續保持在2億噸左右;2021年天然氣產量2075.8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近1000億立方米。
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煤炭運輸能力大幅提高,浩吉、瓦日等鐵路建成運營,“北煤南運”“西煤東運”能力顯著增強。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電力外送有序推進,電力跨省跨區輸送通道建設不斷加強,截至2021年底全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84.3萬千米,變電設備容量達到49.4億千伏安,分別是2012年的1.7倍和2.2倍。油氣管網布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基本成型,截至2021年底全國油氣管道里程達18萬公里,比2012年增長了1倍。
能源儲備能力顯著增強。企業儲煤設施條件不斷改善,煤炭應急保障能力日益增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明顯改善,系統調峰能力穩步提高,煤電機組靈活性制造、靈活性改造工作全面推進,儲能技術持續發展,儲能產業應用不斷升級。石油天然氣儲備能力明顯增強。能源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全國統一的煤炭交易市場建立完善,電力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電力與燃料價格協調的市場化機制建立健全,2021年全國市場交易電量達3.8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45.5%。油品市場秩序不斷規范,有序競爭、高效保供的天然氣市場體系加快構建,油氣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
資源保障能力不斷提高。逐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戰略性礦產資源產業體系,國內找礦行動取得積極進展,海外礦產資源權益份額明顯增加,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實現增長,煤炭等礦產品產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多個領域實現從無到有,從能用到好用的重大跨越,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5G、基礎軟件、工業母機、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步伐加快,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制造大國地位更加堅實。我國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20.9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7.3萬億元,年均增長6.3%,制造業占全球比重從20%提高至近30%。產業體系完整優勢進一步鞏固,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等三大造船指標,均超過全球總量的四成,穩居世界第一。輸變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技術水平國際先進。
轉型升級動能加快釋放。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持續強化共性技術供給,集中力量建設產業創新平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鏈,在重點領域和節點加快補齊短板。高技術產業、技術改造等成為投資新增長點,為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注入強勁動力,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8.6%和45%。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北斗導航系統開展全球服務,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市場超過一半,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期,作為人口超級大國、制造業第一大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將使糧食、能源資源、高質量商品和服務等需求繼續在高位攀升,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糧食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世界最大的戰略性礦產資源進口國和消費國的格局仍將持續,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大國博弈加劇和全球政經格局深刻調整等外部因素,確保糧食、能源資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還有許多重大問題亟待解決。
【切實保障我國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關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決策部署,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提高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堅決扛穩保障糧食安全重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大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力度。推進藏糧于地。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加強用途管制,規范占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科學有序開發利用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穩定并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推進藏糧于技。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農機農藝、良種良法等科技突破,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等防治體系,加強轉基因新品種研發和技術儲備,有序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貫徹落實大食物觀。推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科學開發森林、草地、江河湖海等國土資源,拓展食物來源渠道,大力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提升資源產出效率。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堅持和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認真抓好政策性收購,積極推動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糧優價的市場化收購。升級糧食倉儲設施,優化糧食儲備設施區域布局,優化儲備品種規模和結構布局,增強儲備調控能力。加強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建設,持續完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做好化肥等農資保供穩價工作。積極開展重要農產品國際合作,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深入開展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工作。
深入實施能源資源安全戰略。加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建設。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按照“先立后改”原則,充分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和煤電支撐性調節性作用,加大煤炭資源勘查力度,有序釋放煤炭先進優質產能,統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推動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新建煤電機組原則上采用超超臨界機組。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保持原油和天然氣穩產增產。加強煤炭儲備能力建設,擴大油氣儲備規模,健全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石油儲備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動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加強跨省區能源優化配置,支撐可再生能源加速規模化發展和高比例靈活消納。因地制宜發展氫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序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支持分布式新能源發展。推進能源安全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強重點城市和用戶電力供應保障,強化重要能源設施、能源網絡安全防護。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重要礦產資源保障。建設寧波舟山大宗商品儲運基地,提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快推進國內鐵礦石等礦產資源項目建設,提升資源保障能力。鞏固拓展境外能源資源利用水平,推動完善穩定多元油氣進口體系,維護戰略通道和關鍵節點安全,積極參與能源國際標準制定。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按照“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組織實施、壓茬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強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突破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領域短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加快實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五年行動計劃,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國際領先地位,持續增強軌道交通、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重點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健全產業跨地區轉移相關機制,提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強化政策機制保障。推進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實施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貫通工程,建立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聯合驗證、替代應用、長期合作等機制。加強產供儲加銷體系建設,強化市場監管,持續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穩價。建立健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監測體系,提升風險及時識別發現、精準有效處置能力。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保障重要基礎設施安全。
刊于《瞭望》2022年第46期